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3年7月27日(星期四)上午10時舉行“權威部門話開局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,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,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”有關情況,并答記者問。以下為發布會現場文字實錄:
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
中宏網記者: 核安全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。請問,生態環境部在保障核與輻射安全上采取了哪些措施?下一步還有哪些安排?謝謝。
黃潤秋:
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。核安全監管是生態環境部的一項重要職能。核安全是核事業的生命線,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我國是核能核技術的利用大國,大陸地區現有運行和在建核電機組77臺,居世界第二位。多年來,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狀況總體是良好的,未發生過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二級及以上事件或事故。去年,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對全球387臺運行機組進行了綜合指數排名,有74臺滿分機組,其中我國大陸地區就占了37臺。在今年的《核安全公約》締約方大會上,各方認為我國實現和維持了高水平的核安全,業績顯著。
我國良好的核安全業績得益于黨中央的高度重視,將核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,上升為國家安全戰略,始終以安全為前提發展核事業。習近平主席在全球核安全峰會上提出了理性、協調、并進的核安全觀,強調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。在這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對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、切實維護核與輻射安全再次提出了明確要求。經過多年努力,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核安全之路。
一是構建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規體系 。我們出臺核安全法,發布了《中國核安全》白皮書,每5年制定實施核安全中長期規劃,統籌各項工作。形成了一套既接軌國際又符合我國國情的法規標準體系,其中包括2部法律、7部行政法規、26項部門規章、100項安全導則和1000多項技術標準,確保管理要求從高不從低、尺度從嚴不從寬。
二是開展了嚴格有效的核安全監管。 我們堅持獨立、公開、法治、理性、有效的理念,建立由行政機關、派出機構、技術支持單位“三位一體”的核安全監管體制。對核產業全鏈條從嚴審評許可,頒發了AP1000、“華龍一號”等全球首堆許可,對核設施選址、建造、運行、退役全生命周期從嚴監管,對重點核設施實行24小時駐廠監督。我們堅持問題導向,推進風險指引型監管,對違規操作和弄虛作假“零容忍”。去年底,我們完成了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三年行動,累計檢查6141次,對發現問題拉條掛賬、逐項督促整改。
三是夯實了核安全基礎保障能力。 我們建成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、重點核設施監督性監測、應急監測“三張網”,布設了1835個監測點位,實時獲取和發布輻射環境數據。完善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體系,指導建成了三支快速支援隊伍以便及時有效處置核事故。建成投運國家核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,開展關鍵技術攻關。推動建成龍和處置場,解決我國核電低放廢物處置問題。
下一步,我們將嚴格落實核安全責任,全面提升核安全監管能力,嚴格開展核安全監管,強化核安全科技創新,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、絕無一失。
謝謝。
評論